爆破片装置:由爆破片(或爆破片组件)和夹持器(或支承圈)等零部件组成的非重闭式压力泄放装置。在设定的爆破温度下,爆破片两侧压力差达到预定值时,爆破片即刻动作(破裂或脱落),泄放压力介质。
爆破片:在爆破片装置中,因超压而迅速动作的压力敏感元件。
爆破片组件:爆破片、背压托架、加强环、保护膜或密封膜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零件组合成的组件,又称为组合式爆破片。
夹持器:爆破片装置中,具有定位、支撑、密封等功能,并且能够保证爆破片准确动作的独立夹紧部件。
支撑圈:用机械方式或焊接方式固定爆破位置,并具有支撑爆破片受力、保证爆破片准确动作的功能,但不能独立起到夹紧作用的环圈状零件。
加强环:组合式爆破片中,与爆破片边缘紧密贴(结)合,起到增强其边缘刚度作用的环圈状零件。
泄放接管:连接于爆破片装置的泄放侧,用于爆破片装置泄压后将压力介质引至地点的接管。
背压托架:在组合式爆破片装置中,用以防止因系统在背压工况时,引发爆破片意外破坏的支撑架(或托架)。
张开形背压托架:爆破片爆破时发生破裂的背压托架。
非张开形背压托架:爆破片爆破时不发生破裂的背压托架。
背压:当爆破片装置泄放侧压强高于入口侧(或入口侧呈负压工况)时的泄压侧压强。爆破片与托架等零部件设计中,应当考虑背压工况时,爆破片装置入口侧与泄压侧之间压强之差的影响。
密封膜:在组合式爆破片装置中,对开缝型爆破片起密封作用的薄膜。
涂层:通过喷涂的方法,在爆破片或夹持器等零部件的表面所涂覆的一定厚度的金属或非金属层。
防腐保护膜:爆破片装置受腐蚀性介质影响时,为了防止腐蚀破坏而附加的金属或非金属薄膜。
镀层:采用电镀的方法,在爆破片或夹持器等零部件表面电镀的一定厚度的金属层。
温度屏蔽装置:爆破片装置中,用来保护爆破片避免直接承受过高或过低温度的装置。
爆破压力:在设定的爆破温度下,爆破片动作时两侧的压力差值。
设计爆破压力:在特种设备设计时,根据设备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设定的,在设计爆破温度下,爆破片应当具备的动作压力值。
大(小)爆破压力:设计爆破压力与制造范围和爆破压力允差的代数和。
试验爆破压力:爆破片装置进行爆破试验时,实测的爆破压力值。
标定爆破压力:标注在爆破片铭牌上的,在规定的设计(或许可试验)爆破温度下,同一批次爆破片抽样爆破试验时,实测爆破压力的算术平均值。
爆破温度:爆破片达到爆破压力时,爆破片膜片的温度。
制造范围:一个批次爆破片的标定爆破压力相对于设计爆破压力允许的偏差范围。
爆破压力允差:试验爆破压力相对于标定爆破压力的大允许偏差。
泄放面积:爆破片装置用于泄放压力介质的小横截面的流通面积。
设计泄放面积:在设计流通面积时,考虑到爆破片爆破后张开程度、残留碎片(含背压托架及其附件的残片等)对爆破片泄放能力影响;还应当考虑到在超音速泄放时,由于高速气流形成的“三障”(音障、热障与黑障)、泄放背压、高温、气体电离、未燃泄放介质二次爆炸、回火等因素对于爆破片泄放能力的影响,所确定的泄放面积。
安全泄放面积:将设计泄放面积乘以大于1的系数的泄放面积值。
泄放量:爆破片装置爆破后,通过泄放面积能够泄放压力介质的流量,又称爆破片装置泄放能力。
理论泄放量:按照爆破片装置净泄放面积理想喷管的计算泄放量。
实测泄放量:在试验装置上,在泄放压力下测量的爆破片泄放量。
安全泄放量:在系统出现紧急超压情况时,爆破片装置可通过的介质流量。
批次:具有相同的类别、型式、规格、标定爆破压力和爆破温度,并且材料(牌号、炉批号、规格)以及制造工艺相同,连续生产的爆破片装置为一个批次。
流阻系数:由试验装置测得的压力介质通过爆破片装置所损失的速度头(速度平方除以重力加速度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无量纲项。
疲劳寿命:经试验装置检测,所取得的爆破片装置在工作压力与常压范围内,按照规定的频率变化导致爆破片装置破坏的循环次数。
型式试验:对爆破片装置的样品所实施的检验与试验,以验证爆破片装置的安全性能符合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规定。